2019年6月23日星期日

(讀書) 匱乏經濟學:為什麼老是在趕 deadline

為什麼有些人時間永遠不夠用?為什麼窮人永遠不能逃開循環借貸的命運?或許有時我們總覺得是個人問題,但此書卻發現,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動機也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匱乏狀態”下,都有相似的表現/行為模式。

書中用各種實驗和事例,表示身處於匱乏的狀況,不論是金錢,時間,或其他,都會引致特定的思維模式。簡單而言,就是“聚焦”與“隧道效應”。兩者都關於心理,而非性格/教育。如果是人的本質/性格,那麼事情會比較難辦,但如果只是因為外在環境影響的話,就可較容易用不同方法處理。

“匱乏狀態”下,心志成為俘虜,過於聚焦在一件事情上,就看不到其他“重要但非緊急”的事情。落後的進度成為惡性循環,匱乏製造匱乏。寬鬆 (的時間或金錢) 提供了容許失敗的空間,即使犯錯亦非致命。因為沒有後來的充裕作緩衝,事情就牽一髮動全身。

為什麼窮人永遠為錢發愁?忙人永遠忙不過來?孤單的人總是孤單?減肥的人永遠失敗?因為雖然匱乏能令人變得更專注,更有效率解決眼前的情況,令限期之前工作效率倍數提升 (是以會議後半段總會有比較實質的進展),卻亦因此佔據了大部分的“認知頻寬 ”,從而忽略了其他狀況。因為眼前的事情要緊急處理,而將來的事情遙遠未知,所以我們會向未來借貸,以完成現今火燒屁股的情況。

有一個故事關於隧道效應。消防員在收到火警通告以後,要全速趕往現場。他們受訓快速配戴裝備,應付緊急狀況。但令人意外的是,大部分消防員去世並非因為火警,而是因為車禍。許多消防員趕往現場時都沒有扣安全帶。他們知道死亡的統計數字,也在學堂中學到安全帶的重要,但為什麼還是忘記了?因為趕往現場的時候,太專注於處理其他狀況,引發視野狹窄,於是對隧道裏面的東西專注,但看不到隧道外面的事情。其他“重要但非緊急”的事情,例如配戴安全帶就被忽略。

所以貧窮的人,由於太專注要處理當下即時需要,例如食物租金或其他突發事情,即使知道借貸利息高,但因為是將來的事情,所以還是會借。亦因為隧道效應,各種要解決的生活問題在腦內纏繞,所以在教養孩子或工作時難以投入。因為不斷運用執行控制力,自制力減少。所以總想著不能吃太多的人,遇到食物反而更無抵抗能力。叫之不要想白色大象的人會控制不了地想。生活上有各種事情要處理的人,就會越容易忘記依照指示服藥,縱然這可能是關係到生死的問題。

匱乏的好處是提升工作效率,令你成為某方面的專家,所以窮人知道一元的價值,忙碌的人知道一小時的價值,節食的人知道一卡路里的價值。他們在花費的時候會比較理性,也比較接近經濟概念,在特定背景環境裏亦比較不會出現前後不一致的狀態,對於事情有更好的解讀。但,因為缺乏,同時也會有隧道效應,製造更多惡性循環。

所以在製定改善方案的時候,除了要知道表面的問題所在,也要知道內在真正影響事情的是什麼。

如果了解隧道效應,就可以處事時更有效果。如果把對將來重要,但現時看似不緊急的事情,變成現在眼前看得到的誘因,在充裕的時候避免浪費,或許就能避免惡性循環。

密蘇裡州急症室的問題,就是要做的手術永遠比手術房要多。所以他們發現自己為追趕進度疲於奔命。因為手術進度落後,要重新安排手術班次,犧牲員工睡眠和工作規律,於是時間更不夠,進度更落後,又令效率變得更差。

要解決這個問題,專家建議把其中一間手術室空出來。事情聽起來有點違反邏輯,因為已經夠忙了,還要空出一家手術室?原來外科手術有兩種,事先排定的,與臨時增加的。臨時增加的手術,就是你知道一定會發生,但現在看起來並不緊急的事情。若所有手術室已被占用,暫時增加的手術出現時就要重新安排班表,這個情況花費成本,也會影響工作表現。只是這樣小小的改變,已令醫院的效率大大提升。

缺乏就是,你知道重要,但當時看起來並不緊急的事情,會因為現在的各種緊急情況而被無限拖延。最後滾雪球一樣,變成大得無法輕易處理的問題。

所以如何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匱乏?

提醒很有威力,但常常被忽略。無論事情是多重要或被渴望,沒有看到時,可能就不會想到。因為眼前似乎並非急切需要。

所以行程緊湊的董事長,其助理可以在預訂的會議結束時間前作出提醒,免卻其後的延誤與貧乏陷阱。如果你知道健身的重要,和健身教練預約,讓他提醒你做運動。大忙人可以設定在電腦螢幕上,偶爾彈出全家福的照片,提醒與家人相處的重要。
有重複性而可預測的事情,可以將之自動化。例如設定自動繳款,就能避免忘記付賬單的風險。購買食物時選擇健康食品,就可以避免之後因為工作忙碌不注意飲食的品質。只要有可能,就想辦法把需要警惕的行為,轉變成一次性的行為,偶然重新評估。

因為未來看起來遙遠而模糊,所以人類總是對未來預算錯誤。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心理,作出較好的選擇。所有你打算在未來某個時間,當情況比較順利時作的好決定,現在就要馬上行動,那麼到時就可以自動延續動機。例如可以設定,在加薪時,自動扣除某一筆款項,作為儲蓄之用。

我們會規劃並管理時間,但卻不會規劃管理“認知頻寬”。但了解“認知頻寬”的重要,卻不比時間或金錢管理輕。隧道效應難以避免,但我們可以因為了解而減少影響。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