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星期五

(轉)明報副刊 通識導賞﹕旅行的意義 眼光 道德 哲學人在途上

【明報專訊】情境題一:站在柬埔寨吳哥窟前,有十歲小女孩向你兜售紀念品。買,小女孩會因眼前的十元八塊放棄上學改變命運的機會;不買,小女孩的媽媽就得打兩份工養家。買不買?

情境題二:你苦練過體能,但到了珠峰大本營,自知仍力有不逮,不僱用雪巴人為你揹行李,你無法完成登頂夢想;僱,你有三成機率成為「收買人命」的兇手。僱不僱?

看旅遊bloggers的貼文就知道怎麼訂機票、找住宿,但在挽着行李箱出門一刻,有沒有一秒想過,旅行的意義是什麼?如何當個有道德的旅人?當我們踏足別人家門看風景,該用什麼目光去理解他們的世界?

王劍凡博士是經常「在路上」的哲學人,在中大開課講「旅行哲學」。

他是中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也是恒生管理學院翻譯系客席副教授,帶着一隻手執橄欖枝的叮噹,遊遍全球逾一百二十個地方。一個哲學人去旅行,會想些什麼?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何謂理想的旅行?

「若你問什麼是旅行理想模式,其實假設了旅行有高低之分,如跟團是低層次,背包遊較高尚,但我不同意。我有朋友喜歡跟團,覺得自己去旅行好辛苦,有什麼不好?是他的選擇。去韓國為了shopping,有什麼問題?」旅行有其工具性價值,如購物,至於旅行本身的意義,「說到意義,必然觸及價值判斷,怎量度?是由你賦予意義,是主觀判斷。」說到底,旅行的意義,由旅人自己決定。

旅行不分層次 沒有誰比誰高尚

對他來說,旅行的意義,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有次在敘利亞一間餐廳吃飯,東主見到他吃不慣,第二次光顧,東主特意讓兒子去買別的食物,而且堅持不收錢。「我在中東找回以往那種hospitality(好客熱情)。」

為什麼我們嚮往旅行?

王博士說,當我們將旅行與「浪遊」等特立獨行的概念連結,對旅行的嚮往,其實由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建構。「商人、旅行社、政府都將旅行講得十分美好。旅遊節目會帶我們去吃喝玩樂、購物,去一些去不到的地方。」資本主義造就旅行的條件。「現在我們會覺得,無得去旅行是一種罪。我們工時長,壓力大,最容易放鬆的方法是旅行,去哪裏不重要。」

他強調去旅行放鬆沒問題,「我有時會覺得否定觀光式旅行的人好『扮嘢』。像我的母親,難道帶她去阿塞拜彊?她喜歡住得好,同時透過環境轉換他們有種新鮮感,我們不能否定這種價值。」

有人會用將旅行講得十分浪漫,如浪遊、出走,為什麼?「文青要自我,自我就是不要從俗嘛,像尼采所說。(笑)一是孤獨,一是庸俗,你選哪條路?一個人做的從來都有型,一班人做的就叫隨波逐流,跟團還不是全班人?(笑)其實只看你自己怎麼想。」

去旅行是「尋找自我」?

小王子在旅行路上,更了解自己。「有人說,去旅行時像戴了面具,像在迪士尼穿上了公仔戲服,就什麼都可以放膽做,因人們不知這是你。有人說旅行也如此,人們不認識你,你會活得比較放鬆自在,自然更了解真實的自己。」

旅行的自我發現,也跟生活形態有關。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說,現代人的特質在於其流動性。「人們的生活本應如故事般,有上文下理因果關係,有清晰的敘事結構(narrative),但今天的社交媒體、通訊軟件,將生活的連續性打斷,我們愈來愈失去日常生活的敘事結構。」古人一切事物都有來龍去脈,看到事物的因果連接,但現代人習慣事情來得突然、瑣碎,「古人要打井、擔水回家,但我們回家開水喉就有水。」

「我們習慣了碎片化的生活,有如斷簡殘篇,沒前文後理。都巿人的生活片段就是地鐵、工作地點、提款機、快餐店,都是一個點,一個點。」上一秒在聽歌,下一秒被WhatsApp短訊打斷,無法長久專注於一件事。而去旅行,或許可以找回生活的連續性,「轉換了環境,假設你有勇氣不買Wi-Fi蛋,你就有機會找回這種連續的敘事結構,較多時間面對真正的自己。」

科技、全球化殺死旅行了嗎?

亞視的歲月留聲台曾重播一個節目,由徐小鳳笑談到沙田旅行。「我們對距離有種敬畏,但交通發達令旅行變得容易。」他家住元朗,笑言有時感覺回家比去台灣還遠。科技縮短交通時間,甚至足不出戶也可「眼睛去旅行」。因患病無法出門的英國攝影師Jacqui Kenny甚至以Google Map街景,在屏幕上「拍攝」各地風景。

「我們喜歡旅行,因為新鮮感。有人說現代旅行已死,因不少藉旅行得到的所謂陌生經驗,可以由科技、旅遊節目而來。」除了科技,全球化也令世界愈來愈小,連買手信也愈來愈傷腦筋,王博士笑言,常到百貨公司買台灣鴨舌給媽媽。若外地不再陌生,旅行還有意義嗎?

旅行是陌生與熟悉的角力,「太陌生,會令你看不到陌生,因為驚;太熟悉,也會令你錯失事情,因你根本不會接觸。所以你一定會做資料蒐集,將陌生感降低。」大家習慣上網看遊記計劃行程,「別人的旅行經驗比 Lonely Planet更『大鑊』,因為你有預設期望。」看遊記按圖索驥去旅行,算不算二手經驗?他搖頭:「旅行的經驗無法複製,也無可能完全重覆。就算你去同一個地方,每次也會遇到不同的人。」

他曾在伊朗跟當地人野餐,拿着波斯語字典用單字談天。老婆婆着孫女以不流利的英語問他「Korean palace」(韓國皇宮),他苦思良久,才記得在機場看到《大長今》的海報,「你知道我怎麼答她嗎?是(唱出《大長今》主題曲)嗚啦啦啦……(大笑)」這故事當然是全球化的威力,卻也是地方人情的珍貴回憶。

哲學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提出地方(Place)跟空間(Space)的分別,「Place的靈光來自情感,space是沒有情感的。像皇后碼頭,就算重建,沒有了香港人的集回憶與感情投入,也只是space。」目的地是地方還是空間,取決於旅人,「你是否願意跟那地方建立感情?」

旅人有什麼道德責任?

由喜馬拉雅山上的垃圾,到有人往東南亞嫖雛妓,去落後國家移植器官的暗黑旅遊(Dark Tourism),「我們無法否認,旅行會帶來負面影響。有些旅客在態度上反客為主,覺得付了錢就是恩主,也是一種入侵」。

覺得付錢就是恩主 是種入侵

例如在珠峰助旅客登山的雪巴人。「尼泊爾的人均收入每年只有七百美金,雪巴人帶人上山,卻可以賺到六千至七千,是其他人的十倍。他們選這份工,子女便可以讀書。但為什麼我們會仍會覺得是剝削,是不道德?重點在於他們沒有選擇。」

他說,每年有三成雪巴人因協助旅客登山而死亡,「這份工作的問題來自死亡率太高。這麼多人死,因愈來愈多未經專業訓練的人上山。不是有錢就合理,等於賣器官、東埔寨雛妓,無論付多少錢,本質也是不道德,因你利用了別人無法選擇的處境」。

未必人人想登珠峰,但就算只當觀光客,也難免改變當地人的生活。「例如破壞自然環境,或引來外資進佔。遊客會拉高當地物價,改變當地生態,像麗江古城全是酒吧。香港人更不需要例子吧?你覺得新城巿廣場的名店,真的為樓上居民而設?在柬埔寨,有許多小朋友不讀書,出來買旅遊產品,你會不會光顧?」

我們有什麼可以做?如何用別人的目光,看到別人的世界?

「我盡量不光顧連鎖店,不坐大型交通工具,因好多時候都由外資營運,對當地的經濟沒幫助。還有少搭飛機,一架A380用的燃料,相等於三千輛車。」

回到最初的情境題,站在吳哥窟門前,會不會向小女孩買紀念品?「買不買是你的選擇,我知道這樣說可能沒回答到問題,但其實我們只要不流於一刀切,知道這些問題不是這麼簡單,已是進步。」

他苦笑:「我們可做的不多,需要有遠見的政府,像不丹就做得不錯。若尼泊爾政府可以改善雪巴人的生活,他們就不用鋌而走險。若不讓未經訓練的人上山,或幫忙訓練雪巴人,建立資歷考試審查,也可減少傷亡。」

更重要的是尊重當地人,真誠、持平了解當地文化。王博士說:「Travel is a form of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is a form of travel.」(旅行是一種翻譯,翻譯也是一種旅行。)我們以既有的文化背景解讀路上的人與事,將之「翻譯」成自己理解的知識;而翻譯,也是由一種語言、文化穿越到另一種語言的「旅行」。哲學家史坦納(George Steiner)說,所有溝通都是翻譯。

王博士說,在路上「翻譯」異地文化有兩種方法,一是自我中心的「歸化」(domestication),一是尊重他人的「異化」(foreignization)。「歸化就是將在異地見到的東西,以自己的文化演繹,有人永遠將自己的文化看成最重要,自高自大,其他人的文化就是低劣。例如你去格魯吉亞,看到他們的包有點像小籠包,就說是格魯吉亞的小籠包,這是不太懂尊重別人的視角。相反,若你較持平開放,了解別人的文化,將之看成獨立的概念,才會看到新的事情。」

文﹕黃熙麗
編輯﹕曾祥泰

2017年6月25日星期日

繼續半週記

近來有點無心無力工作,就是覺得心裡很累。或許只是因為半年沒有放假。

星期五機緣巧合下發現做錯了某事,雖然極速解決了但還是覺得頗頹喪,因為自己覺得那是不能錯的事情,而且突然感覺像回到舊時彷彿甚麼小事都做不好。S 見門關了又知道鄙人頹喪,就把臉貼在磨沙玻璃上,看見就忍不住笑了。下午又問我吃糖乎。証明人真的不可貌相,起初以為 S 是個性格冷冷的潮人(當然事實上也是),就是那種不會熟到的人,後來就發現是個外冷內熱的小鮮肉。就想起舊上司說的 “人黎嫁嘛~” ,只要你釋出善意,大部分人都會有相對應的反應。首先要夠面皮厚。原來在 S 心中我是屬於 “好玩” 人,聽到是滿開心的。

昨天不用上班。早上去了看中醫,下午參加四川講座,晚上團契練詩吃飯聊天,發現不光是自己家庭關係疏離,彷彿得著些許安慰。學習如何跟人建立親密關係。

歸家時跟 A 談到自己感到的不足,說到我知道自己到如今還只認識到工作的皮毛,如果這樣做下去其實很多事情還學不到。A 直接了當說我應該轉工,其實如果想學得更深再發展的確應該離去。雖然如今很自由,但對上沒有經理的確有所不足。只是。。

晚上突然自我感覺奇差,覺得自己甚麼都不是沒有專長又懶又不決斷又不上進又醜又比不上其他人。輾轉入睡後作惡夢,夢見自己是個為世不容的怪物,就是像剪刀手愛德華那種,妄想得到愛的結果是要不斷逃避追殺。

是日團契午堂獻詩,其後與曾經喜歡的他及久違的 Y 及 B 午餐。 Y 說他說我最近美了很多,然後我說從來沒醜過(最少人家小時候總被人讚美麗可愛~) ,他即時反駁叫鄙人應該看看中學時代照片。。(有這麼不濟嗎… 人家中學好像… 傳聞中… 也算頗受歡迎的啦… )B 問我這一年為何有這麼大改變(應該是包括為何又染髮又換眼鏡又攀石),我也不知(或許是不想)怎回。大概是思想環境相識都改變所以人就跟著變?

團契聊天題目及講道其實也中到應,但內裡很多攪擾煩亂還未能處理。有時大概是自己阻止神工作。

明天又是上班天。
睡覺後又一條好漢。
最擅長裝作無事。

2017年6月22日星期四

半週記

星期一很累。下班衝回家打算看中醫誰知忘了看開診時間,到了發現摸門釘,有點氣自己的白痴。

星期二放工天已晚但一早約了舊同事吃飯。因為累 又睏,本來打算放飛機後來還是依約去了。談談舊時八卦也頗愉快。

星期三跟 C 和 I 午膳。中午與兩位阿姊外出,vendor 是個賞心悅目的陽光靚仔,聲音溫柔磁性。工作時一定是太專注所以一伸頭就 “碰” 地撞上玻璃, P 姊忍不住在旁邊偷笑。鼻子今天還在痛希望沒有歪。晚上本來報了某講座推卻了公司聚餐,但熟絡硬朗的 C 被老闆罵哭了,決定陪之參與。終於見到傳說中氣得老闆半死又拿他沒辦法的 IT 舊人。一看果然是個乖巧安靜男生,高高大大但有種傻乎乎的感覺令人想欺負之。

是日跟 J 午餐,其實有點尷尬又不知如何推卻。起初有點擔心沒話題結果倒還好。談及某說其實其亦滿 outgoing,J 說其實我也是,証明人的潛能無限,宅女亦能裝活潑。不過這一年大概亦真有改變就是了。我跟同事說自己為人內斂但都沒人相信。

2017年6月17日星期六

衝動購物

是日忙碌但無心工作。午飯前得同事報信 HK express 在做優惠於是上網瀏覽。然後又因不想總是自己獨行又不想與母同行拿起電話隨意問 S 有沒有興趣同遊,然後半小時內買了兩套機票。一套 11 月三女 hea 遊峴港,另一套 4 月單人來回吳哥,如果其時無伴就獨行好了。(如果給娘親知道應該會想殺死我。先斬後奏。到時再算。歡迎加入。)

晚上 farewell P,一行人到旺角火鍋。其實我不吃魚又不好火鍋,不過是為了愉快相聚。火鍋店職員大概見我們吵吵鬧鬧,忍不住問我們是同學還是同事。

明天又是上班天。

很睏但不想睡。

2017年6月10日星期六

(轉)過度認真的人反而得不到愛

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7/05/25/do-not-be-too-serious/

在最需要依賴的幼年時期,如果不必去討好自己的保護者,就能受到照顧,安穩成長,此人就是幸福的。幼年時期可以如此幸福度日的人,在長大成人後,情緒上也會顯得比較成熟。

人如果缺乏安心感,就沒有辦法撒嬌。尤其是心中懷有被拋棄的不安時,這種人更無法做出撒嬌的舉動。也就是說,他必須隨時戒慎恐懼地注意那個給予自己保護的人情緒好不好。不論是玩耍的時候、幫忙家事的時候、還是吃飯的時候,都是如此戒慎不安。

沒辦法撒嬌的小孩,大部分在成長後,都會變成認真耿直的人。

他們認為,只要自己表現認真,就有希望獲得周遭的友善回應。一旦成為過度認真的成年人,即使想要再學著撒嬌,也不知該如何表達了,而且在做人處事上,大多都會顯得非常客氣。

由於依賴心很強烈,很想對別人撒嬌和索取關懷,但是因為太在意周圍的人,認為自己必須討好他們,若是自己表現出撒嬌的行為,又怕會失去別人的好感,所以一直沒辦法隨意做出撒嬌的舉動。

這個人不會背棄我,人只有在心中充滿這種安心感時,才能放心向別人撒嬌。

然而,對於過度認真的人來說,撒嬌根本就是一件幼稚丟臉的事,因此越是怕被別人拋棄的人,就會更加壓抑這種想撒嬌的表現。

過度認真的人之所以會遵守規範,完全只是為了想贏得周遭眾人的肯定而已,但他的欲望並沒有滿足或排解掉,反而化為深層的壓抑。

在欲求與規範的對立當中,社會上認為欲求是不好的,是幼稚丟臉的事,並且被當成罪惡而加以抑止;而規範是好的,是光榮之事,所以應該去遵循。

另一方面,過度認真的人只能跟人維持表面上的往來關係,這就是他們人生中的悲劇。

如果只在表面上的往來,遵循規範、懂得克制自己的人,確實比較容易獲得眾人的好感,但他無法感受到何謂「幸福」與「親密」。


認真的人,愛情、友情都不太順?

追根究柢,循規蹈矩、嚴謹客套的人際交流方式,最終都只能發展到表面上的往來關係罷了。在這種情況下,人沒辦法展現出自己的本性,因此也不可能獲得深入交往的機會。

在表面的交往關係中,雖然能得到別人的好感、取得對方的信任,可是,這也僅限於處理表面的事物為止,事實上,並沒有真的被別人當成一個值得信賴的對象,也無法成為對方在人生中無可取代的人。

這麼說雖然不完全恰當,可是以男女關係來形容的話,就如同外遇對象,因為配合度高而受喜愛,但信任程度也是如此而已。並不是因為自己對感情專一認真,才獲得對方真心的喜愛與信任。

不論自己多麼壓抑撒嬌的舉動,表現出再認真的一面,這些都只能獲得跟人喝茶聊天般的友好程度。「我希望能跟這個人結婚!」、「我想跟這個人共度人生!」如果只靠過度認真的行為舉止,是不可能讓對方產生這些情緒與想法的。

同性之間的往來亦是如此,如果只是客套討好的去迎合,那麼別人對你的好感也僅限於見面當下,信任也只有在彼此相處時才會出現。

雖然雙方聚在一起時,行為舉止符合規範才是最安全的做法,可是如果不進一步打開心房,不論交往了幾年,在別人心中始終都只會停留在「那個傢伙」的淡薄關係中,無法發展出深厚的情誼。

認真的人,難以展現「個人魅力」

儘管內心想要撒嬌的渴望無比強烈,卻還是選擇自我壓抑,並且行為舉止過度認真的人,其實是無法展現出個人魅力的。這種人沒辦法深深地吸引他人,不論是同性或異性之間,都只有等著被別人提出分手的結局。

可以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的人,能夠使自己反省過去生活方式的人,以及有辦法幫助自己改變原本對事物看法的人,足以讓自己感覺到重新展開人生的人,這些都不會是那種只懂得過度認真、追求表現的人。

內心想撒嬌的欲求有獲得滿足,而且認真度日、有自我目標的人,並不會待人過於客氣,而這一點正是這種人的魅力所在。

這種人的「魅力」,是指可以給予別人真實的感受,不光只是知道這個人在那裡而已的意思。

問題是,想撒嬌的欲求無法被滿足,縱使心底最深處正強烈地渴望著,也無法坦然地向任何一個人表現出來。這樣的人,雖然在表面上能贏得眾人的信賴,可是大家都不是打從心底深處真正地信賴著他。對外很會做表面功夫的人,在外人面前不會顯露出想要撒嬌的欲求。同樣的情況,那些對家人態度惡劣的人也是一樣的,他在家人面前,也無法率性地表現出自己想撒嬌的欲求。

只是這種希望撒嬌的欲求仍矜持在心裡,也就是被所謂「拉不下臉」、「放不下身段」、「擔心被嘲笑」等彆扭感牽絆著,終究無法坦率地表現出來。

2017年6月7日星期三

Chilling

短記下班後公司附近晚飯直落飲杯扮青春傾訴少女心事眼瞓歸家。


跟 S 提到 E 某日說過他喜歡的人/東西都很少得不到然後她驚呼自己也有說過這句話,就覺難怪倆人如此有火花。但 S 亦說因為倆人性格太相似缺乏互補所以如果真的一起會互不退讓長吵不休。是故 S 之男友相對 E 有耐性,而 E 女友又相對 S 溫柔聽話。(但也可能因此 E 會覺得相處時比較平淡乏味?)如此說來要令剛剛碰到恰恰也真是不容易。

明天繼續上班。

2017年6月3日星期六

週記

上星期六上班後跟同事從中環悠閒走到上環吃個午餐,然後按錢買船票上船過大海。在船上寫寫字閉目養個神就下船,然後等巴士等 check in 後第一站是在酒店泳池“扮”游泳。S 恃著當年是泳隊嘗試教鄙人游泳,她在前捉鄙人雙手 C 在後捉雙腳,其實比較像挾持人質。最後任務失敗。其實也應該要立下決心好好學游泳。

其後回房輪流洗澡,到吃晚飯已是九點,餓死了。吃完飯店附近閒逛一下就的士回歸。

第二天早上九點多起床,先去吃早餐,然後四處閒逛掃街,破戒吃了不少雪糕。到賭場遊覽,掙扎了一會決定拿點小錢當玩攤位遊戲,誰知連敗兩仗,決定放棄。大概是神提醒我做人還是要腳踏實地。不過開始有點明白賭仔心態,自制力低如我,還是一開始就不要接觸為妙。此仍不歸路,總是輸多贏少。S 見我扁嘴,贏到小錢就分了點給我。輸的錢填補後教訓還在。

星期一照常上班,下班後一群人去吉吉燒。其實鄙人並不太好燒烤活動,但反正其後放假無事就參與。

星期二去正骨,在家閉關。

星期三在家晚飯後與 M 逛街,買了新鞋子。

星期四上班。星期五中午與同事 farewell lunch。

是日早上看完中醫回公司寫字吃早午餐過灣仔參與四川義工營前訓練回荃灣團契歸家晚飯。